(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湖南省一流专业)
水产养殖学(理工类)(本科 专业代码:09060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渔—水和谐共生、渔—生(态)共融是未来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为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立足环洞庭湖、面向全国,建设区域性特色办学方向与专业定位,以现代渔业为主线,“渔—水共生、渔—生共融”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厚基础、重实践、强双创”为特色,培养适应于现代渔业发展所需的科研、管理、技术开发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专业背景
本专业源于1989年开办的畜牧水产专科,2002年升本为动物科学专业(设水产方向),2004年起与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联合培养水产领域硕士、博士及博士后。2014年开办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建设转型示范专业,2018年“水产学”为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2020年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模式
按照“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为本,校地企合作、产科教协同,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模块,用“四三”式人才培养模式和“12345”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三实三干”人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分为科研型、管理型及技能型三个方向设置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范蠡”特色班(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培育创新型人才)、智慧生物菁英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载体,鼓励与资助学生积极参加“双创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范蠡计划’推动实现科研与育人相融共生”案例遴选为湖南省高校“十大”优秀育人示范案例,“做实校企合作 培养新农科水产人才”为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三、专业优势
1、平台基地:拥有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鱼类健康养殖分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中心、教育部农科教渔业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水产国家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省水产高效健康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水生动物重要疫病分子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水产生物资源与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虾蟹健康养殖及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普通高校水生生物资源与利用创新团队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15个;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大集团、通威股份、大湖股份、顺祥集团等著名事业、企业合建人才培养与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校内建有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及水生生物标本馆(科普教学基地),便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2、师资力量:本专业教学团队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曾任水产上市企业总裁、首席科学家1人,二级教授2人,高级职称比50%、博士比89%、“双师双能”占比达100%的28人组成,具有生物资源、种质种苗、养殖增殖、精深加工、病害防控、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生态保护、大水面渔业增殖、渔业经济管理等师资力量。
3、科研与教改成果:学科特色突出、科研设施设备精良、前沿课题项目众多,产学研结合,科研经费充足,科学研究反哺教学给专业发展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社会影响和贡献较大。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在水产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育、鱼虾蟹贝养殖增殖、水产病害防控、大水面生态渔业、水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前沿性的研究与成果,获国家、省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11项,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8项,获其它全国性行业成果奖3项。在教研教改上: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可示范的专业“金课”,建成《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省级精品课程2门、《水生生物学》等网络课程3门,开设《细胞生物学》等小班课程11门(占总课程的15%),《水产科学导论》等专业课程思政5门,主编《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等教材13部,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4项。
四、培养质量
近5年来,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超5%,获校芙蓉学子称号8人次,获国/省级研创项目13项、校级20多项。获全国“互联网+”双创大赛二等奖1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二三等奖13项,省级“双创”奖一二三等奖8项。毕业生考研率30%,首次就业率95%,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对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均为优。已培养出上市公司执行总裁和985大学著名教授等人才。中央、省级媒体报道水产人才培养成效10余次,其中《科技日报》作“言传身教树榜样转型发展育英才”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