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成果-青鲫遗传学特性及繁养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2019-09-06 15:05   审核人:

成果完成人:杨品红,王文彬,张小立,刘良国,李梦军,赵德华,谢春华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成果简介:青鲫(Carassius indigentiaussp. nov.原名洞庭青鲫)是2002年12月18日,杨品红等在澧水尾闾的洞庭湖区边缘化内陆湖泊北民湖水域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发现的一新种,并成功选育和进行相关研究。试验表明:青鲫生长快,个体大,体形正,当年最大个体达400克,2龄鱼套养平均规格超430克,最大个体达1221克。营养价值好,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18.63%,水分含量低,味道鲜美,鲜味氨基酸高达50%,遗传性状稳定,种质纯正,回捕率高,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同时也是遗传性较稳定的育种好材料。该成果通过攻克生物学特性、种质遗传、扩繁扩育、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科技创新,解析了青鲫的遗传背景与地位,查清了青鲫与普通鲫等鲫鱼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全套繁育与养殖技术。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2篇,制订4项相关地方标准,有效解决了青鲫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推广养殖面积约1000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5亿元。产生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二倍体食用鲫鱼的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图1青鲫(Carassius indigentiaussp. nov.)模式图(王文彬绘制)

图2 青鲫活体(Carassius indigentiaussp. nov.)

图 3 获奖证书

成果获奖:获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

关闭窗口